首頁>要聞 要聞
“薪火相傳憶先賢———海滄歷史名人譜”
吳本:慈濟懷仁的“保生大帝”
自2006年起的每年4月,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jié)”,來自海峽兩岸的數(shù)千名信眾齊聚一堂,虔誠地祭拜在海滄青礁慈濟宮中供奉的“保生大帝”,即閩臺俗稱的“吳真人”“大道公”。這位“保生大帝”到底是何方神圣?為何兩岸信眾對其頂禮有加?
“保生大帝”名叫吳本,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出生于白礁村(今屬漳州市角美鎮(zhèn))。吳本小時候目睹親人飽受疾病之苦,便立志潛心研究岐黃之術,治病救人。年輕的他就在離家不遠的青礁村(今屬廈門市海滄區(qū))岐山東鳴嶺鑿井取泉,采藥煉丹。岐山所屬的文圃山,生長著數(shù)百種中草藥,有取之不竭的藥材。
吳本懸壺濟世、醫(yī)術高明、宅心仁厚,為窮人治病分文不取。據(jù)載,宋明道年間,泉州疾疫橫行,吳本率門徒趕來施救,“駐足在重疫區(qū),懸壺于花橋壇”,救人無數(shù)。相傳,他爬山越嶺,深入德化普施丹藥,也曾在漳州各地義診施藥。莊夏撰《慈濟宮碑》載:“(吳本)嘗業(yè)醫(yī),以全活人為心。按病投藥,如矢破的……亦就痊愈,是以厲者、痬者、癕疽者,扶升攜持,無日不交踵其門”。他對求診者“無問貴賤,悉為視療,人人皆獲所欲去”,其醫(yī)者仁心,躍然筆下??上г趨潜?8歲時,這位百姓的“神醫(yī)”,卻不幸在采藥中墜崖身亡。周邊百姓傷心不已,以最樸素、最隆重的方式感念他,先在青礁龍湫坑建龍湫庵祭祀,后又在龍湫庵邊和吳本出生地,分別建成了青礁慈濟宮(東宮)和白礁慈濟宮(西宮),成為保生信仰文化的祖地。作為閩臺最大的民間信仰之一,現(xiàn)閩臺、東南亞有2000多座保生大帝主祀廟宇,信眾近億人?!罢嫒怂印钡那嘟复葷鷮m成為慈濟文化的祖地,享有“閩南故宮”美譽。
吳本的事跡口耳相傳,感天動地,自宋而明至清,多次受到褒封,終被封為“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y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即“保生大帝”。其行醫(yī)心得《龍湫本草》和“藥簽”歷經(jīng)千年流傳至今,仍是百姓解除日常疾病痛苦的靈丹妙藥。保生大帝“揭榜醫(yī)太后”“絲線過脈”“神方化骨”“靈膏愈病”等動人的傳說也在民間代代相傳。由于人們對醫(yī)道高超者的渴求與呼喚,吳本漸漸由醫(yī)入神,成為備受后人敬仰的醫(yī)神和鄉(xiāng)土保護神。保生慈濟文化也在人們對美好生活、健康平安的祈福中,以及鄰里守望、積德行善的意識中不斷升華,為兩岸民眾所津津樂道。
明末清初,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廣泛傳入臺灣和東南亞地區(qū),在今天,僅臺灣就有數(shù)以百計的吳真人宮廟,其扶危濟弱、治病救人等懸壺濟世的精神內(nèi)核,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深刻意義,寄寓了兩岸民眾共同的情感。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漳州、廈門、泉州先后組織各種紀念活動與學術研討會,也促進兩岸宗教、醫(yī)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斷發(fā)展。2006年以來,廈門市海滄區(qū)先后舉辦12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jié),為兩岸加強合作提供了新途徑,也使民間交流交往從較為單一的祭祖交往發(fā)展為綜合交流。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表示,保生大帝從一個普通的醫(yī)生到神醫(yī),再成醫(yī)神,最后被人們敬奉為無所不能的保護神,并不是偶然的。“在他身上我們既可以看到道家安貧樂道的瀟灑作風,又可窺見儒家仁愛忠孝的一面,更不用說他始終懷著慈悲濟世的精神。‘保佑民生’‘大道為公,慈懷濟世’,這便是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精髓所在。”(廈門市海滄區(qū)政協(xié)供稿)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 政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