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良好家庭關系,才有好的教育
本期主持人:
李浩英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fā)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教育,其實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積極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很多問題孩子,不是由智力問題造成的,而是受不良的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所致。所以,建立和諧幸福的家庭關系,是家庭教育開展的基石。
——編者
在理性和感性的交織中愛孩子
馬喆
一天早晨,先生給我打來電話惱羞成怒地吼道:“臭小子又給我惹禍了。班主任老師打電話說他把同學推倒在地,同學頭磕破了正送往醫(yī)院,讓我們也趕過去?!?/p>
“寶兒怎么樣?”我惴惴不安地問道。
“都啥時候了,還有工夫管他。讓兔崽子在學校待著,好好給我反思反思。等晚上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他。”爸爸說。
“不行,我得去學??纯磳殐?,你先去?!蔽乙矒暮⒆印?/p>
“你趕緊給我往醫(yī)院趕!”電話那頭爸爸繼續(xù)歇斯底里地喊著……
這段對話很容易讓人感受到爸爸與媽媽遇到問題時思維、表達、處理方式的不同。雖然這很難斷定是非對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似乎爸爸們更贊成“趕去醫(yī)院”的說法,媽媽們在仔細思量之后更愿意選擇“去學??纯础?。
這不僅讓我想起了《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一書。書中提出了一個十分形象有趣的理論——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準則天生不同,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在生活中也不難發(fā)現:男人思維偏向理性,通常為直線型思維。而女人的思維偏重感性,通常是曲線思維。男人更看重行動,女人更關注內在感受。所以在面對和解決問題時,男人善于就事論事,直奔主題,就像對話中的爸爸再三強調要直接、立刻處理“突發(fā)事故”所造成的結果。女人往往更善于捕捉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體驗,尋求或給予情感支持,而非直接解決問題。
但是接下來故事的發(fā)展,卻出現了轉折——
放下電話后,我直奔學校門口,門衛(wèi)幫忙給老師傳了話。不一會兒數學老師領著孩子從教學樓里走了出來。只見小寶背著書包,低著頭,怯生生地挪著腳步走到我跟前。老師趕忙上前一步說:“今天這事不完全怪小寶,是同學……”沒等老師把話說完,我一把將小寶拉進懷里,小小的身體,在媽媽懷里不停地抖動著。我低聲在小寶耳邊說:“寶兒不怕,無論發(fā)生什么媽媽都在你身邊守護你?!痹捯魟偮?,小寶號啕大哭起來,媽媽俯下身緊緊地抱著小寶。過了好一會兒,媽媽幫小寶擦干了眼淚說:“寶兒,媽媽帶你去醫(yī)院看看受傷的同學好嗎?”小寶使勁點點頭。
去醫(yī)院的路上,聽著小寶描述著那驚心動魄的時刻,媽媽真誠地與小寶交換了意見:“雖然這件事責任不在你,但是必定同學是因為你才受傷了。無論怎樣我們都要勇敢面對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如果換作受傷的人是你,又會怎樣呢?”
到了醫(yī)院,小寶主動向同學的家長鞠躬以示賠禮道歉,同學的媽媽也表示是錯怪了小寶。小寶又走到同學面前給了他一個緊緊的擁抱,兩個小男子漢哭了起來。
回到家,爸爸將小寶帶進書房,媽媽頓時忐忑不安起來,怕他“收拾他”。可是,意想不到的一幕發(fā)生了,爸爸摸著小寶的頭,和藹地和孩子分析了沖突發(fā)生的原因,并教會他處理伙伴關系的方法。小寶認真地點著頭應答,父子倆會心地笑了。
可以看出,男人的理性與女人的感性并非水乳不容。理性需要感性的溫柔,感性同樣需要理性的堅定。其實,任何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不可能只有理性或者只有感性的一面,特別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學會在感性的愛中理性地把握原則與尺度,做到“溫柔地堅定”。而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作為實施家庭教育的共同體亦應如此。
父母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交織中學會愛孩子,處理好教育中的各種關系?
了解差異。兩個有著不同家庭背景、氣質性格、生活經歷、情感體驗的人從蕓蕓眾生中相遇,恐怕很難用幾個月、幾年的時間真正了解彼此。心理學家皮亞杰做過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特點。雖說實驗廣受批評,值得借鑒的是很多時候包括我們成人又何嘗不是站在某一個角度(甚或自我的角度)了解看待某個人,某件事。如果愿意,不妨放下偏見、卸下面具,帶著一份“好奇”,重新開啟“探究”的旅程;帶著一份“執(zhí)念”,學會構建“求同存異”的模式。《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殆?!边@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家庭生活、婚姻、家庭教育。
順勢補臺。補臺一般運用在職場中,是指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好。企業(yè)、單位如此,一個家庭更應如此。遺憾的是中國的很多家庭成員之間更善于拆臺。拆臺的原因多半是個人情感、各自利益驅動。令人倍感滑稽的是父母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也會相互拆臺,嘴里說著“都是為了孩子好”,實際帶給孩子是加倍的傷害。更有甚者,其拆臺的目的只為讓孩子堅信自己付出的更多,以此博得孩子更多的愛與信任,卻不知道這么做不僅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更教會孩子自私狹隘、抱怨逃避。補臺并非很難做到,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傾聽溝通、達成協作共識,遵守大局原則(遵循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人生長遠規(guī)劃),在實踐中不斷嘗試總結經驗,便很容易形成默契。
恰當回避。家教協作中也要懂得及時退出。當遇到確實棘手而難以處理的問題,當對方(特別是孩子)的情緒因某個人而異常沖動,當我們很容易被卷入到某一事件并誘發(fā)不良情緒,不妨選擇回避,選擇更合適的一方解決問題。例如,媽媽因為工作、身體等問題的困擾,很難平和自己的情緒時,不妨求助或放手給爸爸。懂得回避不是逃避,是愛自己的表現,愛自己才有能力真愛他人。
[作者單位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高新區(qū)(新市區(qū))教育局]
“動靜結合”處理家庭教育矛盾
劉征
我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五年級的小濤(化名),最近因為愛玩游戲,幾次不寫家庭作業(yè),導致家長被老師約談。老師希望父母在家能教育引導孩子養(yǎng)成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被約談的當天晚上,父母就對小濤一頓訓斥,并告訴他“不完成作業(yè),就不許吃飯”??墒牵哪棠虆s走過來說:“人是鐵,飯是鋼。孩子正在長身體,怎么能不讓吃飯呢?先吃飯再說!”一場因教育問題而引發(fā)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fā)。
現在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2+2”模式,即父母生,老人管,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難免引發(fā)矛盾。在面對家庭矛盾時,雙方若急于爭執(zhí),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發(fā)展,還容易給孩子造成“鉆空子”的機會。
其實,因孩子的學業(yè)問題而引發(fā)的家庭戰(zhàn)爭困擾著很多家長。家庭中的每個成人都想對成長中的孩子教育“支招”,希望孩子能吸取經驗少走彎路,成長得更好。但是,因為教育時機、理念的差異,對孩子教育的理念與做法也有所不同,這就直接導致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在這種情形下,家庭中不妨圍繞孩子的問題展開一場“動靜結合”的教育合作。
何為動?簡言之,就是圍繞孩子而開展的家庭教育活動。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主體,更是引發(fā)許多矛盾的核心,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中盡到自己的職責,切實履行監(jiān)護人的義務,并組織其身邊的人一起開展一次家庭活動,如外出郊游、邀請同學做客、親子閱讀等活動。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活動中要讓全家一起參與,特別是孩子的隔代人,因為他們對于學生在校學習的很多理解還停留在自己的孩子幾十年前的樣子,對于今天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什么樣,不一定能透徹地理解,更不會從兒童科學成長及教育發(fā)展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家庭活動中,通過觀察,長輩和父母一起發(fā)現孩子的問題,才能尋求教育意見的統一。這個案例中,在孩子玩游戲這個問題上,孩子父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也要進行反思。正確的做法應是言傳身教,身教在先,言教在后,讓孩子從內心認同。首先,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家長首先要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和修養(yǎng),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素質。因為真正的教育是在自然流露中進行的。
靜以處之。首先,在家庭達成統一意見前,先不要急于處理,要冷靜對待,暫緩交鋒。此案例中,孩子的奶奶從“長身體”的角度提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家長急于分辯,一場家庭教育之爭將不可避免,孩子的問題將會被暫時擱置,導致了“偏離目標”的問題出現。其次,如果父母長時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父母角色”,沒有起到應盡的職責,這時更需要“靜觀”,在觀察中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渠道,走進孩子的內心,多與孩子聊聊天,切實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當今的家庭形態(tài)中,有的是男性因為忙于工作從而缺失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女性忙于二胎而忽略了老大的教育,或者直接推給了隔代人。缺少父親(母親)陪伴的孩子,往往在性格和行為上都存在著極大的缺失,這就需要家庭中的父母重回教育主力軍的角色,避免家庭出現“角色缺失教育”。
教育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情感與理性交織在一起,矛盾自然少不了。在處理孩子的教育時,既需要創(chuàng)造活動,在活動中溝通心靈,更需要“靜”的智慧,心平氣和地尋求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海淀區(qū)上地實驗小學)
家庭教育重在營造良好家庭氣候
趙忠心
(一)
現在的年輕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舍得花錢花時間。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經費,大大超過了成人的消費水平。家長的業(yè)余時間,大部分也都花在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上,且無怨無悔。家長這種為孩子發(fā)展舍得付出的精神令人感動。但是,讓人感到不放心的是,年輕夫婦在家庭環(huán)境的精神文化建設上卻不是很走心。尤其是80后、90后夫妻,為一點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諸如抽屜關沒關上,衣服、鞋襪胡亂扔,鍋碗洗沒洗干凈等,動輒發(fā)脾氣、拌嘴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在“雞娃”的教育環(huán)境中,有的夫妻倆在吵嘴打架、吵嚷著鬧離婚的檔口上,竟然還沒有忘記、放棄孩子的管教,一個勁兒地催促孩子寫作業(yè)——“別回頭看!這不關你的事,好好寫你的作業(yè)!”我不禁想說,在這般“槍林彈雨、刀光劍影、激戰(zhàn)正酣”的家庭環(huán)境里,孩子能聚精會神、踏踏實實地寫作業(yè)嗎?偌大的房間里,安放不下一個安靜的三尺書桌,孩子能學好功課嗎?
我曾說過,家庭教育不單純是個“技術活兒”。培養(yǎng)教育孩子需要具體的教育方式方法,但這不是最為重要的。比教育方式方法更為重要的是,首先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和諧的家庭關系,祥和、溫馨的家庭氛圍,優(yōu)良的家風,就是有再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再舍得為孩子經費投資,也是無濟于事的。
而那些在家長的強大壓力下,在家長的嚴格控制下,在“虎媽狼爸”式的“暴君”管制下長大的孩子,即便今后能夠在學業(yè)上獲得高分,考入一個好的學校,但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發(fā)展,也常常是不健全的。所以,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即或獲得再高的學歷、學位,日后在工作生活中會有幸福感嗎?
(二)
談及給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這個話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把父母的婚姻關系處理好。因為父母的婚姻關系是家庭的“軸心”,處理好夫妻關系是家庭建設中基礎性的建設。
父母的婚姻關系如何穩(wěn)定?不少年輕人喜歡使用這樣一個流行詞匯——“經營婚姻”。但我卻從來沒有接納、認同過這個詞匯。
所謂“經營”,本意是經度營造。引申為籌劃營謀。一般情況是專指經管、辦理經濟事業(yè)。在市場經濟社會,市場是需要經營的。經營就需要策略?!安呗浴保从嫴咧\略,就是具體的手段。實施策略,有時候就需要有“手腕兒”。于是,有人就把市場運行的規(guī)則任意“泛化”,發(fā)散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使一切都有了“商業(yè)化”的味道兒?;橐隹梢钥俊敖洜I”嗎?
家庭是個很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就需要夫妻關系的穩(wěn)定,這需要的不是“經營”,而是夫妻倆對婚姻的珍惜、感情的投入、愛情的加深,靠的是專注、忠實、忠誠、守護、奉獻、付出。要想把孩子培養(yǎng)教育好,家長首先要修身、齊家,嚴于律己,加強自我約束,自覺抵制社會上的種種誘惑,聚精會神地把家庭治理好、建設好。夫妻要建立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用良心、愛心,珍惜、呵護婚姻家庭,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風,給孩子和家人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教育 家庭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