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青春期沖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
現(xiàn)在有一個網(wǎng)絡流行詞“中二病”,受到初中生家長們的關注?!爸卸?即初中二年級的意思,顧名思義,“中二病”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為是的思想、行動和價值觀。老師們也反映,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學生最難管”的時期,也就是所謂的“青春期”。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lián)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遠離“中二病”,順利度過青春期?本期邀約專家指導。本期學術顧問林丹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沖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沖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jīng)_突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由于觀點的差異,出現(xiàn)爭論和沖突是在所難免的。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意識”,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弊晕乙庾R出現(xiàn)的標志大概是3歲左右。假設一個孩子的小名叫強強,學會說話后,他會這樣表達自己的需要:“強強要喝水”。當他開始說“我要喝水”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自我意識就出現(xiàn)了,也就是和父母的沖突就開始了。孩子開始努力地發(fā)表自己對于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證明“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種意識到了青春期會更加強烈。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jīng)和他斗智斗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采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沖突就會更加突出。
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焙⒆咏K于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茍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征。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做自己,一定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訊息表明孩子已經(jīng)開始越來越成長了。
其次,父母要鍛煉自己看到并讀懂孩子沖突背后的聲音。我平時的工作主要就是給青少年做心理咨詢。這個工作的一個核心就是讀懂孩子的訴求,因為孩子們在無人能懂、無人訴說的情況下,才來到咨詢室的。在我的資詢案例中,有一個輟學在家的初二學生,當我問其為何輟學時,他說“我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控制我,我每天的一舉一動媽媽都會知道,很壓抑?!蔽以诮o他媽媽咨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和媽媽在同一所中學,媽媽是特級教師,媽媽備課的地方是學校的監(jiān)控室,而教室中的攝像頭正對著孩子。孩子上課和誰說話,扭頭幾次,睡覺幾次,媽媽看得一清二楚。每天晚上回家媽媽就會和孩子說他今天的表現(xiàn),孩子很痛苦,又沒法辯解。孩子和父母沖突的背后可能就是要自由。
還有一個女孩子同樣輟學在家。我了解情況后知道,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父母每次都責怨孩子說“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你要反思啊!”孩子開始不再和父母說話,最后發(fā)展到輟學在家。對父母來講,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站在一起就夠了。孩子不愿意回擊,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性格不喜歡爭斗,有的是怕受到傷害等,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可以接受的??梢钥吹?孩子輟學背后的訴求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受。所以,學會讀懂孩子內(nèi)心的需要非常重要。只要父母做到了,孩子的問題可能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另外,父母要鍛煉自己看到并讀懂自己的聲音。前幾日,媒體報道一個14歲孩子在被母親當眾打耳光后跳樓身亡,這個母親現(xiàn)在恐怕也處在傷心難過之中。如果有機會反思的話,父母可以時常提醒自己看看,驅(qū)動自己做出這些行為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比如“被老師叫去我感覺好沒面子,都是因為你?!庇只蛘摺拔倚列量嗫喙ぷ鞫际菫榱四?你太讓我失望了!”抑或者“你爸讓我難受,你也讓我難受!”“你這樣天天打撲克怎么能考上大學呢?”等。
有一個成語叫百感交集。我們要在沖突中鍛煉自己看到百感交集中的每一種感覺。看到了,父母就會改變溝通的方式。就像上面的例子,看到了自己的聲音就會自嘲:“原來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生氣啊!”“其實我工作不都是為了孩子啊!”“哎呀,你爸讓我難受是我的事兒,和孩子你沒有關系啊!”等。經(jīng)過自嘲,父母就會放松下來,不再指責。這里所描述的心理過程其實是在瞬間完成的。父母就是要鍛煉自己把瞬間變成慢動作回放,這樣才能在將來的瞬間做出正確的抉擇。
最后,我想和家長分享一句話———“把孩子當人看”。
孩子是人,不是神。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您能寬容孩子,他就學會了寬容自己和他人。
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是在感受中生存的。他的感受是自己獨有的,是需要被理解的。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努力,其實他已經(jīng)感覺很努力了。有一句話講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本拖窈纫槐?父母覺得燙,可能孩子覺得已經(jīng)涼了。所以父母如果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溝通就會有效。
孩子是人,人是會變的。變化的動力來源于父母的眼睛,如果您認為孩子會越來越好,他就會越來越好;反之亦然。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沖突是孩子為了讓你更懂他。懂了,沖突也就消失了,溝通也就通暢了。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父母 青春期 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