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數字技術賦能中國經濟“硬核”戰(zhàn)疫
它來了!它來了!它帶著健康碼走來了!它來了!它來了!全國人民都渴望變綠了!
一則有關健康碼將推廣至全國的消息,令很多宅家抗疫的國人興奮不已,迅速沖上了微博熱搜榜。
2月11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碼,疫情期間領取綠色碼的人員憑碼通行,黃碼和紅碼需自行隔離。這項運用大數據數字賦能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創(chuàng)舉,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引發(fā)了全國關注。
疫情初期,面對全民宅家抗疫的形勢,很多人擔憂疫情對生活和國民經濟的影響。生活的一時不便或許忍一忍就過去了,而國民經濟一旦受到嚴重沖擊,其影響很難迅速平息。經濟如果陷入不景氣,自然又會波及到民眾生活。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數字經濟的發(fā)展,這場疫情對民眾生活和國民經濟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僅是一場病毒阻擊戰(zhàn),也是一場涉及多方面的總體戰(zhàn)。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科學有序安排企業(yè)復工復產十分重要。在疫情相對平穩(wěn)之后,復工復產成了當務之急。
既要有序復工,又要努力隔絕病毒傳播,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的這道“雙選題”,究竟如何破解,是一場關乎治理水平和管理智慧的考驗??茖W有序、精準復工的原則誰都知道,但實際操作中卻殊為不易,甚至出現有地方借“壓實企業(yè)責任”之名要求申請復工企業(yè)交21份材料,填材料填到手軟的事情。如將健康碼推廣至全國,毫無疑問將有助于精準復工管理,實乃復工復產的一大利好消息。
數字經濟助力抗疫,絕不止于給復工復產提供便利。謹以此次疫情防控應對比較出色的浙江為例,早在疫情初期,就依托“大數據+網格化”的方法研判疫情,下好“先手棋”。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出人群聚集熱點分布、人群跨區(qū)域流動等信息,提前預測疫情發(fā)展趨勢,指導醫(yī)療資源的合理調度。同時,通過數據回溯分析,相關部門可以盡早發(fā)現疑似病患、密切接觸者,有助于及時隔離、切斷傳染源。
跳出疫情,我們還應該看到數字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轉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guī)模預計達3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5.4%,數字經濟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中國經濟正在由“工業(yè)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級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中國經濟新舊動能的有序轉換,增強了經濟發(fā)展的新動能,而這種增長動能并不會因疫情影響而發(fā)生改變,也是我們戰(zhàn)疫成功的堅強后盾。
突如其來的這場疫情,固然讓交通旅游、酒店餐飲、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消費行業(yè)受到極大沖擊,但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數字經濟新業(yè)態(tài)表現得十分活躍。數字經濟在疫情中的蓬勃發(fā)展,讓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中國經濟有韌性,自然不畏浮云遮望眼。用好數字技術戰(zhàn)勝疫情,歷經風雨之后的中國經濟,會以更出色的韌性迎接新的挑戰(zhàn)。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經濟 疫情 數字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