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多所重點高校廣招農村娃 “寒門出貴子”指日可待?
原標題:多所重點高校廣招農村娃 “寒門出貴子”指日可待?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重點高校相繼公布了針對農村學子的高校專項招生計劃,各名校針對優(yōu)秀農村學子推出多項錄取優(yōu)惠政策,釋放了盡可能縮小農村地區(qū)與城市之間的教育差距、以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這一信號。此項“善意的制度”是否有望打破近年“寒門難出貴子”的論斷?如何將農村學子單獨招生計劃落實好、把教育資源公平的天平擺放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向高校尋找答案。
多高校實施農村專項招生 為寒門學子“開小灶”
今年4月,教育部下發(fā)《關于做好2015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今年將繼續(xù)實施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三大專項計劃,以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qū)學子縱向流動渠道。近日,清華、北大、北師、北航等國內重點高校紛紛公布針對農村考生的招生計劃,錄取優(yōu)惠由降30分到降至一本線錄取不等,清華大學最高可以降60分錄取。
盡管各校報名條件和錄取辦法不盡相同,但釋放的信號是一致的:即通過降分特招的方式,盡可能縮小農村地區(qū)與城市之間的教育差距,提升農村學子上名校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
記者梳理發(fā)現,近年來,為了讓更多“寒門”學子能享受到更多名校教育資源,我國重點高校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和農村中學的支持。以清華大學為例,自2011年實施“自強計劃”起,三年來有累計超過1000所縣級及以下的中學向清華大學提出申請,被清華錄取的115名“自強計劃”考生來自105所中學。
在各高校新鮮出爐的招生計劃中,都對農村優(yōu)秀學子開放了多類別專業(yè),優(yōu)惠分值上也頗為“慷慨”,部分名校還稱將對入選學子加強后期培養(yǎng),給予系列優(yōu)惠政策。
以清華大學為例,報考清華“自強計劃”的考生可選擇7個專業(yè)類別共26個專業(yè),其優(yōu)惠分值不低于30分,最高可降分60分錄取。學校不僅會在選拔時為困難考生提供經濟資助,減輕求學負擔,還將在錄取后為其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安排學習發(fā)展指導,并配備優(yōu)秀校友作為個人導師。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世潔表示,“自強計劃”實施三年來,為國家選拔了一批自強不息、德才兼?zhèn)?、品學兼優(yōu)、勤奮上進的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生,事實證明,自強計劃招錄的農村學子在進入清華后,迅速融入了大學生活,在提升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同時,還以吃苦耐勞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影響著身邊同學。
寒門學子自薦上名校 “制度善意”是否可靠?
“名校教育”一直是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當稀缺資源有意向弱勢群體傾斜時,其體現出的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制度善意”無疑值得肯定,然而政策落實是否可靠還面臨諸多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高校專項計劃中,清華、北大等多校取消了往年“由所在中學推薦”的規(guī)定,表示凡是符合計劃條件的農村考生均可通過自薦形式報名參考。至于計劃條件的要求,教育部今年明確提出,要在甄別農村學子時“嚴格報名條件”,并強調,“申請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監(jiān)護人戶籍地須在本省(區(qū)、市)實施區(qū)域的農村,本人須具有當地連續(xù)3年以上戶籍和當地高中連續(xù)3年學籍并實際就讀、符合當年統(tǒng)一高考報名條件”,方可報考任何與農村學子優(yōu)惠招考政策相關的計劃。
同時,多個重點高校的招生簡章中也對考生及父母的戶籍、考生學籍等均作出嚴格限制。于世潔透露,生源地將對考生戶籍、學籍等進行資格審核,對于通過生源地資格審核的考生,清華將組織專家組從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自強精神、突出事跡及高中階段全過程表現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審。初評通過方可參加后續(xù)測試。
然而,就多年以來高招政策呈現的問題來看,再好的政策也難免出現鉆空子、權力尋租的情況,很難做到令行禁止。為農村學子單列的、不低于各校本科招生規(guī)模的2%的政策紅包,能否令信息不對稱的農村學生順利領到?不少教育專家表示尚存疑問。
如此前有媒體曝出,自多個高校實施針對農村學子的專項招生計劃以來,由于對“農村學子”的認定條件把關不嚴、審核監(jiān)察不力,部分地區(qū)曾出現政策執(zhí)行走樣現象,甚至有基層官員子女讀書不去省城去農村,與農村學子爭奪農村專項招生政策優(yōu)惠。
記者在采訪時還了解到,目前在一些西部省份的農村,“上學堂不如打工仔”的說法依舊盛行,甚至有家長專門給老師包紅包,請求老師批準孩子的“打工假條”。
不難發(fā)現,具體招生計劃的資格認定、政策普及、求學觀念、監(jiān)督機制等問題依舊是關系到“寒門能否入名校”的幾大關卡。
如何擊破“腐敗點” 將“善意的制度”落實好?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資源公平,對寒門子弟實行專項招生確實是公正的趨向、是教育公平制度的“善意補丁”。重點大學農村生源一直呈下降趨勢、農村以及偏遠地區(qū)百姓的公平焦慮增強、整個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放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關乎教育公平的善意制度如何落實是我國教育界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行政力量對專業(yè)化招生的過度干預并未緩解高考招生工作的不公平,反而使得“腐敗點”多年來難被攻破。保送、加分、比賽等高考政策疊加優(yōu)越家庭的優(yōu)勢就是一個例證,因此單獨招生引發(fā)的教育新腐敗并不是杞人憂天。
解決教育不公平的辦法是承認差距并逐步縮小差距。教育部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承波等專家認為,教育公平的達成并非一蹴而就。單獨招生計劃解不解渴是一個問題,政策落實能否到位又是另一個問題。通過針對貧困地區(qū)、農村學子的單獨招生、定向招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重點高校的生源格局,但未必對縮小區(qū)域間教育差異起到顯著影響。對資格認定審核的收緊、對錄取流程實行多方廣泛監(jiān)督、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確保招錄公正等舉措應堅定不移地落實。
此外,對于“入名校”與“出貴子”間的關系,儲朝暉表示,進什么樣的學校對一個人的短期發(fā)展會產生明顯影響,對一個人終身發(fā)展水平的功能差異并不顯著。根據心理學家的統(tǒng)計調查結果表明,后天習得的影響僅占38%左右,因此并不能斷言,農村或貧困區(qū)縣多出幾個名校生是確保其成才、保障教育公平、更大程度貢獻社會的充分條件。(記者 張漫子)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重點高校 專項招生計劃 農村學子 “寒門出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