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時政 動態(tài) 原創(chuàng) 國際 熱點

首頁>要聞>熱點

讓科技與文化雙向賦能

2025年05月19日 11:21  |  作者:本報記者 方慧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給出一個簡單的指令,智能大模型就能快速地創(chuàng)作出各類文化作品;戴上智能穿戴設備,就能實現(xiàn)時空“穿越”領略不同時代的人文風景……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融合既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數(shù)字搬家,也不是科技產品的文化貼牌?!眳⒓尤珖f(xié)“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調研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舒勇表示,要在價值共振、生態(tài)重構、要素重組中尋找平衡點,讓文化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精神內核,使科技成為文化傳承的時代新載體,真正實現(xiàn)科技與文化的雙向賦能。

何以雙向賦能?舒勇進一步說道,文化領域要警惕“科學技術依賴癥”,科技領域要克服“文化空心化”。“某知名短視頻平臺上,經典劇目《牡丹亭》點擊量破億,看似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生。但細看內容,完整55分鐘的劇目被科技手段切割成300多個15秒片段,每段只保留‘視覺燃點’,經過算法‘投喂’給觀眾,使得情感鋪陳、文辭典雅的唱詞意境蕩然無存?!笔嬗抡J為,不能讓“技術暴力”侵蝕文化本真,技術應用需設置“文化保護閾值”,防止盲目地追求效率流量壓垮精神內核。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筑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笔嬗陆ㄗh,要構建一套科學完備、行之有效的融合教育體系,例如在高校開設“文化科技交叉實驗班”,打破傳統(tǒng)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同打造一套跨學科、綜合性的課程體系,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文化科技融合的實際項目中,在實踐中鍛煉跨學科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未來投身文化科技融合事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

舒勇認為,不可一味追求“全域數(shù)字化”,要出臺《文化科技融合倫理指南》,明確技術應用邊界,禁止完全虛擬化,要為特定文化類型留下空間,比如嚴肅的文化場所、民族特色場地等,需要保留實體儀式空間。

“文化不是科技的附屬品,科技也不是文化的裝飾物?!笔嬗卤硎荆敂?shù)字技術會“說”文化語言,傳統(tǒng)文化“擁有”科技思維,二者深度融合產生的巨大能量,將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更為璀璨的未來。

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