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微言大義
不能讓灰塵遮住尊重和善意
近日,北京地鐵5號線,一男子因嫌棄旁邊乘客衣服沾灰,不停對其進行辱罵。此時,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進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著,就別坐這兒了。我愿意跟他挨著?!彪S后,女乘客又輕聲安撫鄰座乘客:“沒事兒”。目前,辱罵他人男子已被行政拘留。無獨有偶,此前一則“女子不滿在星巴克看見外賣員”的消息上了熱搜,引發(fā)廣泛關注。該女子稱,“咖啡店的空氣都讓他污染了”“外賣小哥永遠不可能跟我處在一個層面……”
如此“嫌棄”基層勞動者的背后,體現(xiàn)出社會少數(shù)人對體力勞動者的隱性歧視。而在嫌棄他人“衣服沾灰”的背后,暗含著對建筑工人、環(huán)衛(wèi)工等職業(yè)群體的偏見——他們的勞動痕跡被視為不體面,甚至成為被排斥的理由。這種以衣著評判他人的行為,本質上是將社會分工異化為身份等級,忽視了勞動者對城市運轉的基礎性貢獻。當我們習慣用光鮮的外表丈量他人時,可曾看見那些灰塵背后撐起城市脊梁的雙手?
尊重每一個人的勞動價值是對個體的基本善意,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試金石。女乘客的一句“我愿意跟他挨著”不僅是對個體的聲援,更是對勞動尊嚴的公開捍衛(wèi),以行動打破了這種扭曲的價值判斷。在城市化進程中,高樓大廈的光鮮與地鐵車廂的整潔,恰恰依賴于那些“衣服沾灰”者的付出。當城市的天際線越攀越高,我們不該讓精神的包容度越來越窄。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大理石地面的反光度,而在于普通人能否穿著工裝昂首走進任何公共空間。那些在地鐵里下意識拍打身上灰漬的工人,本不必承受異樣的目光。
消除對體力勞動者的歧視,需要從認知層面重構“體面”的定義。城市文明的建設,既需要環(huán)衛(wèi)工人拂曉掃除的沙沙聲,也需要人們對工裝褲上泥點的包容。當我們能坦然與滿身灰塵的勞動者比鄰而坐時,才標志著社會真正擺脫了職業(yè)貴賤的陳舊觀念,實現(xiàn)了物質發(fā)展與人文精神的同步進步。那些對勞動者“出言不遜”的人,或許從未想過自己嫌棄的灰塵從何而來。它們可能來自凌晨清掃街道的掃帚,來自正在澆筑的混凝土鋼筋,來自為城市更新敲打千萬次的鐵錘。每一粒塵埃都承載著具體而生動的生命故事。那些沾滿灰塵的雙手,恰恰是托舉城市運轉的根基。
從法律層面而言,我國勞動法明確規(guī)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尊嚴,而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侮辱他人行為亦有明文禁止。人們不應通過歧視性言行讓基層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構建職業(yè)平等的環(huán)境,既需要道德倡導,也離不開制度約束,讓每一次越界的歧視都付出代價。尊重每一粒灰塵背后的汗水,才是城市應有的溫度與厚度。(張家銘)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