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中國藏家如何面向國際藝術收藏

2017年01月09日 16:14 | 作者:藍鏡 | 來源:中國美術報
分享到: 

近日,一場名為“基弗在中國”的展覽,讓中央美術學院連同中國藝術圈卷入一場法律和道德的風波。誰是最后贏家已難以判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目光還是應該瞄準藝術作品本身?;ナ鞘澜缟献钣杏绊懥Φ漠敶囆g家之一,這個展覽展出了80余件作品,展覽組織者稱大部分作品都來自一位個人藏家。但隨后,倫敦白立方美術館隆重推出基弗新展“瓦爾哈拉(Walhalla)”,展覽囊括了基弗最新創(chuàng)作的大型裝置、雕塑與繪畫。當即即有批評家、藝術家通過自媒體等渠道評說“基弗在中國”展覽中展出的作品與“瓦爾哈拉(Walhalla)”相比是二流作品,完全不能稱之為基弗代表作。暫且不論這些批評家、藝術家的評說是否有理論依據,但事實卻引起了我們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收藏家、投資者介入到國外藝術家的作品收藏領域,遺憾的是,收藏家花了錢卻可能沒有買到最好的作品,就像在“基弗在中國”展覽中對作品藝術水準就有很大爭議。那么,我們不得不反思,中國收藏家如何面對國際藝術品市場?


6ce998108e154de0fb65ed1a1d3b6e81


由基弗事件談藝術家和藝術市場的關系

幾年前,我去拜訪英國雕塑大師托尼·卡拉克(彼時任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院長),看到過道上有一件小型的作品被放在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間想起來,有位收藏家朋友說想收藏一件托尼的小型作品,于是我故作輕松地問托尼:“這件作品賣給我吧?有個藏家想要?!贝髱熆戳宋乙谎郏朊腌姸紱]猶豫地拒絕了:“不行,這個是廢品,正準備扔掉,你讓那位藏家和我的代理畫廊聯(lián)系吧。”

大師到底是大師!這也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有一年元旦,去一個意大利朋友家里一起慶祝,剛走進院子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了客廳墻上掛著我的畫作,那是當年為謀生粗制濫造的一幅作品,本來以為賣出去了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再相遇,不料卻在這里狹路相逢。女主人熱情地迎出來,竟然還認出了我是畫作的作者,那個元旦之夜我終生難忘,主人越熱情,我越感到無地自容。

今天想到這兩個故事,要說的是藝術家處理自己作品的態(tài)度問題。凡是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都知道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有高潮有低谷,不同狀態(tài)下做出來的作品在質量上當然會有差別,在外人看來可能只是毫厘之差,但在作者本人看來卻可能是天壤之別。

作品在流入市場之前可以由藝術家任意處置,一旦進入市場作品就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它雖然是藝術家生出來的孩子,卻不能由著藝術家自己的意愿去決定它的生死和自由。

其實這個問題,說的也是藏家和藝術家關系的問題,這也是此次基弗事件的討論要點之一:藝術作品一經流入市場,它的生死去往大權就不再把握在藝術家手里,而是被移交到了收藏家那邊。藝術家把哪些作品、多少數(shù)量、以何種方式轉交給哪一個藏家,是藝術家一開始就應該有計劃的分內之事。

基弗事件的本質,其實是藝術家與收藏家關系平衡的問題。德國著名畫廊業(yè)主秀瓷先生在Facebook上對基弗事件發(fā)表了這樣的看法:

只有少數(shù)大牌藝術家有涉水灰色市場(指的是不經過代理畫廊,由藝術家本人或經第三者與藏家之間產生的交易,并不違反法律)的資本,中小級藝術家涉水灰色市場如果引起代理畫廊的不滿可能會導致解約,而大牌藝術家則因代理商的競爭狀態(tài)而不存在這個風險,但是,藝術家既然決定要涉水灰色市場就要承擔自己有可能無法把控的局面:代理畫廊在做展覽時一般不會越過藝術家本人獨立運作,而灰色市場的買家終點站卻完全可以這樣,尤其是那些跟隨藝術家多年,擁有藝術家各個時期作品的忠誠型收藏家。一般來說,藝術家在面對這個自己不能把控的局面時大都持瀟灑以對或有苦難言的容忍態(tài)度,但基弗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既要灰色市場,又要把控局面。

“基弗在中國”布展現(xiàn)場“基弗在中國”布展現(xiàn)場

我目前還不敢肯定秀瓷先生的評論是否恰當,基弗事件真相究竟如何還在調查之中,我在這里只想討論與每一位藝術家都切身相關的問題,希望通過這些討論能給我們自己的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總結出有用的經驗教訓。教訓之一就是:藝術家對待自己藝術市場的態(tài)度,其實也就是藝術家對待自己藝術事業(yè)的態(tài)度,藝術家是對收藏家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藝術負責。

與藝術家相對應的市場另一端是收藏家。國內的收藏事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尚處于不夠成熟的階段,收藏家的個人素質參差不齊,這里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的地方是:收藏家和藝術專家的合理分工合作。通過對基弗事件的一些反響,我們也意識到國內藝術界在收藏家與藝術專家合作這一問題上還存在很多誤解:收藏家和藝術專家的合作不是可恥的狼狽為奸,而是促進藝術事業(yè)發(fā)展的健康途徑。收藏家的好惡會直接影響藝術市場,藝術市場的趨勢又會直接影響藝術發(fā)展的方向,所以,收藏家的品位和素質會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的藝術價值取向,在收藏家本人不是藝術專家的情況下,能夠保障收藏家品位素質的最好辦法就是和藝術專家的健康合作。事實上,歐美著名的大收藏家們,幾乎都是通過聘用專業(yè)咨詢人士來保證所收藏作品的質量。那些兼行收藏的大型企業(yè),比如很多銀行或工商企業(yè)都有為收藏藝術作品專門提供的資金,這些資金的支配大都是由特聘的專業(yè)人士來完成,專業(yè)人士的水平信譽和品牌效應則是由他們所選藝術家的發(fā)展尺度和所選作品的市場升值率來檢驗,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哪一環(huán)上的人都不愿意損害自己的聲譽,從而也就保障了藝術市場上作品的質量。

總而言之,在一個健康運作的藝術品市場系統(tǒng)下,藝術家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作品,不能讓作品以自己將來無法把控的方式投入到市場,在作品流入市場之后要相信市場的公正性和平衡性,這是一個雙向的決策和選擇。藝術家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意氣用事地指責他人行為不端,在當下現(xiàn)實中沒有實效性,用歷史眼光來看便有可能會為后人準備一個可笑的談資。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中國藏家 如何面向 國際藝術收藏

更多

更多